|

楼主 |
发表于 2020-3-15 16:57:14
|
显示全部楼层
6 \5 V A) h: ` z
4 K/ I }5 q2 u E, |: e/ U泰国著名高僧阿姜曼尊者:毕生苦行 证果罗汉
8 K5 t0 V! P# G& X来源:《僧宝论》0 V$ l p! `8 U
R* B( s! |, }/ ^6 X8 N0 \阿姜曼·布利达陀尊者,20世纪最伟大的森林禅师,1870年生于泰国紧邻老挝与柬埔寨的乌伯拉加达尼城。从当时到现在,那里都是不毛之地,不过也正是这块土地的贫瘠与人民的和善性格,成就了世间稀有的心灵深度。4 J. s) V8 P7 b4 N
0 X- J5 b/ P" G 尊者的父母都是传统的佛教徒,尊者从小就聪明机智,拥有活泼的心智,他在即兴歌谣等民俗艺术方面表现优异,并热衷于修行。
# W! o; A: }% S/ x9 J, v
: h( o0 C# ^5 n, b& s/ M 按照南传佛教国家的习俗,男子成人之前都要剃度为沙弥。尊者在十五岁剃度为沙弥后的两年中,被清静的生活深深吸引,他下定了日后出家的决心。在二十二岁时,他辞别了双亲,在乌伯拉加城的利亚布寺出家,法名布利达陀(意为慧所庇护)。在成为比丘之后,他前往追随当地一位杰出的森林比丘阿姜扫长老修习毗婆舍那(内观)。成为阿姜扫的弟子后,他了解到严持戒律对于心灵进步的重要性,积极投入修行。+ F: F& F' Z( }5 h
* r7 ^: g5 Y8 }/ e8 }; ^
他以内心诵念“佛陀”来觉知每一个当下,日以继夜,修习头陀行:穿破碎废布所缝成的袈裟,拒绝接受现成袈裟的供养;除了断食的日子,外出托钵乞食;只接受放进钵里的食物;日食一餐;穿的仅有三件衣服,上衣、内衣和外衣;居住在林间树下、河谷之间、岩洞中或断崖下。
% F5 b2 @2 e" V' i2 A$ e1 S( u! c& J9 i. x+ ?
在沙里卡洞的修行是尊者一次关键的修行——当时尊者胃痛复发,甚至便血,完全无法消化食物。村民为他准备的草药也全然无效,身体和意志力都越来越虚弱。他果断地决定停止服用传统药物,放下对身体的执着,他告诉自己:“如果我被这阶段的一些痛苦所挫败,当四大分离、痛苦粉碎我的防线时,我还有什么希望?”生命的执着被舍弃了,在这个山洞里,他趋入了阿那含果。0 h) ^, U" ~9 U' Y- U
. m0 T. u. N X5 E* V T5 u
离开沙里卡山洞后,尊者几度游行于泰国的东北与曼谷之间,指导其他比丘与沙弥修行。为了度化自己的母亲,尊者在母亲身边教化了六年,一直推迟自己闭关的时间。最后他把母亲安顿在乌伯拉加泰尼城,然后南下前往泰国中部,准备进行最后的闭关。
3 u9 s# ?5 M; @- L( ]) ]/ N7 X5 `2 |8 R( P9 |
尊者肩上背着附有袋子的钵、头陀伞和袈裟,滤水袋、针、线等比丘必备物品都放在钵内,水壶提在手上。途中在食物和饮水充足的地方,他会打开头陀伞在那里过夜。白天碰到路边的一些茂密树林会稍作停息,到了下午热度稍减,他又继续前行。他从一个隐僻的地方走到另一个隐僻的地方,有时会在森林中迷路,有时走了一整天也看不到任何村落,甚至有时接连几天都没有任何食物和水,并且几乎不睡觉。5 \9 T1 W- r, m0 s1 K( D
0 K/ z, M5 i/ u& M8 ?' n
最后,在清迈的旷野,他找到了一个隐居的处所。尊者一个人在这个孤独的地方,与生死烦恼面对面地战斗,直到烦恼熄灭。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阶段,结果不是死亡就是证果。阿迦曼尊者严格地遵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时间表生活,不间断地精进,日以继夜。由于大念住和大智慧无穷尽地持续着,一天晚上,在山边一棵茂密的树下,一块平坦的大岩石上,尊者证得了四果。
5 z! e) `; m4 z- A& N& }/ f5 m- [2 P* |5 d& [( ?8 _
解脱之后,他决定把佛法带给那些愿意热诚而恭敬地听受的人们。然而他在清迈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深山旷野里,所以并没有很多头陀行比丘能够得到他的教化。虽然如此,他在清迈的教导是最深奥的,也是不屈挠的和不允许任何放逸的。
% F& E; Y' a9 x2 u' }% Q
% j$ l$ t' \8 p 尊者七十岁时,仍然喜欢在旷野里游行,过独居的生活,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:. |+ ]& O+ M7 T9 Y% f5 d8 ~1 s
# }( a! b1 v ?) } ——经行禅思之后接着静坐禅思。
: ]8 d, j% J8 Z5 y5 \& O6 y0 \; n
; q' ~" r) B' E" a% p$ J ——外出托钵和用饭。
- ?# X9 ]" w l& a: y/ m' L) K s$ c& K! r) |7 Q
——经行禅思直到中午。4 m! W( J- O$ P0 ^& G. S
" s/ V* n. p9 y/ d; i
——如果有需要,小睡一下。5 S4 l2 j0 ^: P- ]# N( g+ }6 ?
/ c' ]' _" k5 _ p
——静坐和经行禅思直到下午四点。& ^* A- \6 h$ x! q
8 s- |3 n: {# J; C6 d# T ——打扫住处区域,然后洗个澡。
- c L8 w- ^& K% q( @. l1 X+ s. ~( E4 F9 Q! d5 m+ q3 V
——经行禅思几个小时。
+ Y3 A4 l2 U' j4 f; F" X: G5 G. L" m" V; b- u% |( ?/ U$ v0 u
——诵念几个小时。
; Q( U1 V- u& y- T7 x7 s* G0 [) o7 W3 G h" `9 p# j% a. A
——静坐禅思几个小时。
. [8 `' }) m) O! s+ _) s; K
9 \ e* H$ v$ k. u8 }, ~ ——睡觉,通常最多四个小时。% x9 F2 B! a4 X9 l1 \# c6 x
5 r3 Y! K- J, P9 ]4 U
在特殊情况下,他还会整夜持续禅修而不睡觉。& a T# c( i9 P F
) U2 C' K9 G5 ~" D( {
经常有其他比丘率领成群的在家善信在斋日来看望他,请他开示。开示的时间过后,如果他稍有空闲,还会对于禅修有问题的人作个别解答。一次,有一位居士问道:“您早已解脱,为什么仍然每天禅思呢?”尊者笑着说:“我会保持精进直到死亡,不会从精进中退缩回来,否则就不是如来的弟子。” Y* }% x; O) t1 j6 s- O
; ^; E3 _5 X% a2 Q) @$ H; `- X; V9 }* x) W
尊者对头陀行比丘弟子的教导,通常都是直面恐惧和死亡。比如如果有比丘害怕老虎,尊者就会把他安排到修行区域的边界上,距离其他比丘最远。依照尊者所说,直接面对恐惧比逃避它更为有利,后者乃是终身的自我奴役。同时,尊者劝勉他的弟子们遵循头陀行仪轨:外出托钵,断食时除外;拒绝后来送到的食物;日食一餐;一钵进食;穿碎布衣;住在旷野里;住在树荫下;住在坟冢间。最后这项头陀行是佛陀所曾嘱咐的一个去除骄傲和我慢的方法,也是及早准备面对死亡,以免悔之已晚的方法。尊者的弟子们勇敢地面对他们与生俱来的恐惧,奋勇地奉行这项头陀行。# C& h' O3 }' ]. ~ F2 I: ]3 h
; J6 V7 q4 ?( y1 f1 Q* |2 c z. X
尊者的一生是修行的一生,也是弘法利生的一生,即便在最后的时刻,仍然坚持以无常的法义教化着弟子们。
$ s2 ~, c4 ^# ]: H! g' Y
+ o; C. g7 K0 s8 J1 r' o! t2 x( R 公元1949年的三月份,在诺格菲村,尊者七十九岁之身开始示疾。他知道这是他最后的疾病,于是向他的弟子们宣布这个事实,并告诉他们没有方法可以治疗。他说:“倒计时已经开始了。这是无常变迁的法则,无常正显现在我的身上,这个身体很快就要四大分离了。无常、变迁、无我的法则是持续地运作于每个人和动物身上的,这是不可转变的真理。”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段,他依然遵行着头陀行,外出托钵,吃钵里面的食物,日中一食。
1 ]7 w; c* s2 Y: p2 j0 ~3 T3 Y5 [9 B5 D5 U% h
出于对众生的慈悲,他选择自己去世的地点:“我的时间有限了,”他说,“我不希望死在这里,如果我死在这里,许许多多的人们会来。许多的动物必定要死,因为这附近没有市场。”
! y( E7 m/ W( b: K( v7 J" m% O; s7 v. z# V( s [
最后,在苏达瓦寺的一个小房子里,尊者以吉祥右卧,安详示寂。曾受尊者教化影响的僧俗大众,从四面八方涌向尊者圆寂的地方,参加尊者的荼毗法会。法会持续数日,一直秩序井然、和谐宁静。荼毗后,尊者的骨灰被分给各地的比丘请回去供奉。四年后,开始有信众发现骨灰全部变成了舍利子,即使现在仍有类似的报告。
; u$ y7 w4 V; A/ L$ G0 m) R& s4 L1 t- b
1 w4 W. I6 J6 R. p 尊者一生从出家到圆寂,一直秉持着佛陀的教诲,坚定地奉行头陀行。他适时且成功地为许多人解释与证明禅定的利益,并成为僧团行为的典范。即使圆寂以后,依然以慈悲力摄受着四众弟子。受他感化的人,都坚定地被鼓舞着去追随他的脚步。他无限慈悲的力量,引导着人们迈向快乐和安稳。& [9 @. O7 v' [9 ~. S
4 ]8 ^) X$ ~% |, L 尊者虽然地处偏远的泰国村庄,但却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受敬重的心灵导师,几乎所有二十世纪泰国最有成就与最受尊敬的禅师,不是直接师承于他,就是受到他的深刻影响,阿姜查尊者就是其中一位。8 l/ B: f* o+ P- A+ L
x+ |8 I9 B" T6 Z责任编辑:张玺 |
-
泰国著名高僧阿姜曼尊者
|